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分别为1011.43亿元和4048.43亿元大婶的原味痕迹内内,分别增长7.1%和5.8%,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提升1.6个和0.3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增势平稳,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2.98亿元,增长2.5%……广州市2018年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广州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迎来“开门红”,大广州,蓄势待发!
如果说产业是一座城市繁荣发展的动力之源,那么大项目、大企业就是制造这一动力的发动机。广州近年来引进的大项目,都是瞄准具有开放的平台气质、拥有强大配套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尤其是在IAB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精准发力,能迅速提升广州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实力。举例而言,思科智慧城落户广州,带动10多个战略合作伙伴入驻。由思科提供高端硬件和智力支持,吸引更多中小企业以其为平台,“站在巨人肩膀上”抱团发展;而富士康落户增城建设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全生态产业园区”的定位就说明了这个产业园绝非富士康唱独角戏,而是引入众多合作伙伴共同运营,包括夏普的世界顶尖面板技术等都将注入其中,促使广州成为“世界显示之都”。此外,电商领域的阿里巴巴,智能制造方面的科大讯飞等,都是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落户,能迅速提升广州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其次,大项目聚集,对强化广州“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作用相当关键。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必须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核心枢纽作用。大项目进入后,需要城市为其提供各方面的配套。比如在人才资源上,广州有大量高校,但还要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技术人才为大项目服务;在物流交通上,大项目“胃口大”,无论是原材料进口还是成品的流通出口,都会进一步增强广州的交通枢纽作用。产业是城市功能的基础和源头,当广州聚集了一批大项目,必然将大量的人才资源、科研资源沉淀在广州,必然催生出匹配大项目的物流能力等。在推进大项目过程中,广州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使得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可以说大婶的原味痕迹内内,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的羽翼渐丰,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产业配套齐全、营商环境佳。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关键所在。广州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坐拥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五、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七的广州港和位列中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的白云国际机场,其港口和机场排名还同时挺进全球城市前20名。从美国硅谷等发展路径来看,高教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教资源也是广州的传统优势,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共有高校81所,集结了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而且,广州具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深化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也是广州魅力之一。比如在政府服务上,大力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将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制,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审批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全国率先试行跨境电商备案管理制度为例,企业无论大小,交齐材料就可以备案,备案就可以开展业务,“便利”两字看得见摸得着。
而在互联网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广州兴建了琶洲电子商务区,一口气出让了8个地块,让腾讯、复星、国美、阿里巴巴、唯品会等科技巨头纷纷进驻。这些科技巨头为何要将华南总部放在广州?原因很简单,广州中心城区依旧有充足的土地供应,琶洲电子商务区的地价1.3万/平方米,以这个价格,在其他一线城市,是肯定拿不到土地的。
我们都知道,现代经济最核心要素就是土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同时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广州之所以土地充足,最大原因还是占据了区域优势,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向西接佛山,向北有从化,向东有增城,向南还有南沙。(林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