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原味文胸
(记者 上官云)每到冬天,呼啸的冷风成了标配,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往往是天寒地冻,人们出门都要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
现在尚且如此,那么在物质条件相对比较差、也没有暖气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喜欢闻女孩内裤原味
房屋如何保暖?火墙、火炕了解一下
许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诗人白居易写下诗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感叹被褥冰凉、大雪压断了竹子,可见天气之冷。严寒的冬季,暖和的房子无疑是最好的保暖方式。
资料图:学生在体验东北民俗火炕 刘栋 摄
资料图:民众在“冰雪大火锅”周围,等待开锅品尝。刘文华 摄
冬天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很高,古人会尽可能选择吃一些性暖的食物。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
古人认为饮酒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提到过,“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文人雅士们在严寒的冬季围坐在火炉边,煮上一壶热茶或酒,夜晚和友人对饮,也很惬意。
火锅自然是冬季饮食的一大标配。有一种说法称,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比较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类似于吃火锅的介绍。
在注意衣着保暖的同时,人们手边也会有各种堪称“御寒神器”的小物件,比如“汤婆子”、手炉、足炉等等。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更讲究一些。
资料图:敦煌研究院梳理归纳了古老敦煌石窟中的塑像、壁画和敦煌遗书中涉及古人取暖的生活意趣,即陈设香炉添香冬日。图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水月观音菩萨像(局部)》 中可见陈设的香炉。敦煌研究院供图
苏轼曾赠给一位老人“暖脚铜缶”,还写信告知使用方法:灌满热汤、塞好注水口,裹上布单原味内内高质量,晚上睡觉十分暖和。从功效来看,很有点现今热水袋的意思。
如果担心不够暖,那么可以考虑下火炉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数百斤;小的可以提起来,讲究的人家,会在上面雕刻精美的花纹,相当有艺术感。
手炉更是堪称古代“暖宝宝”,能随身携带,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有手炉,自然也有足炉,顾名思义,这是用来暖脚的。还有人利用“熏炉”来调节室温,顺带往里边放点香料,取暖之余满室生香,一举两得。
其实,古人没有暖气和各种先进御寒措施,但他们结合实际生活,发明出不少物品来解决取暖问题,不少设计一直延用到现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