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题:牛年,那些年味“新注”,值得记住!
新华社记者
打开过年的方式,哪些场景扑面而来?
从肩挑手提到一键购物、年货到家,有一种年味是“你的快递到了”。
云拜年、云赶集、云红包,云端的年味减了吗?
就地过年,没了春运抢票焦虑,成了一名“原年人”,这个年,你的心里暖不暖,过得有没有仪式感?
一
今年就地过年,年味在哪里?
千里之外的父母,快递来家乡的“原味”。那是你记忆中的年味。
就地过年,你和谁一起过?电话中父母的种种询问,你咂摸他们唠叨,那是最美的年味。
就地过年,疫情防控常态化,年货流动起来,云端拜年流行起来,年味十足。
“各电商平台都在弄年货节,打开App一片红红火火,还能申请政府优惠券,让人挑花了眼。”河北姑娘刘思卉说。
万物皆可云。
“虽然不回老家,但线上和亲人的问候不能少。”上海高桥石化热电部设备技术员方弘说,已和亲友约好了“三方会面”,身在异国、异乡、家乡的亲人们将通过视频联动。“拜年是传统习俗,虽然需求不可替代,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你家做海鲜,我家煲靓汤,线上“厨艺PK”甚是激烈;表情包转起来,祝福送出去,家庭群里红包发起来……既不给疫情防控“增压”,又让亲友相聚“玩出了花”,“无接触拜年”让年味别具特色。
二
过年,就是寻年味。
过去的一年,有人奋斗脱贫,期盼乡村振兴;有人生意场上突出重围,谋来年增长。
年味是升腾的希望。
大年初二,往年此时冷清闭市的成都金牛区荷花池批发市场,门前广场上摆满了花车摊点,售卖服装和年货。荷花池批发市场年产值辉煌时有近千亿元。面对电商冲击和消费升级,这个位于城市老城中心的大市场光环渐趋黯淡。
二楼女装商铺红云久洋的老板王成林店铺里有张小桌子,摆着一排5部手机。每部手机里有不同分店的微信号,有上万个生意微友,三分之一的客户通过微信维系。去年,销售实现逆势增长。
春节后,王成林打算启程去湖南找好友取“直播经”,创立直播工作室,他坚信,只有不断改变才能在困境中真正破局。
四
年味,无关距离,重在情感。
打开一个别样的中国年,年味的定义或许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从远方亲人的快递包裹,到各种个性化的拜年、购物方式,年味流转的背后,是始终不变的火热的情感共鸣。
为了疫情防控的大局,就地过年,大家的心是暖的,这个特殊之年,中国人的大爱最为温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说,年味,通过变化多样的形式,在提升年味新鲜度的同时,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春节的文化意蕴,感受浓烈而独具个性的新年味。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国人应葆有传统根基,这样心里才会有底气有勇气,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自尊有自信。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别样的牛年,给年味增添的“新注”,值得我们记住!(执笔:刘媛媛,参与记者:王默玲、张紫赟、白志强、黄筱、袁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