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婴幼儿辅食已成为食品厂商争夺的一片蓝海。根据第三方数据,2006年-2013年,国内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从11亿元增长至60亿元,在2015年迈过了100亿元的交易高峰。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和中产阶级崛起,整体市场容量有望达到800亿元左右。
面对高增速和庞大的市场,婴幼儿辅食问题屡现。由于网络渠道的不可控性及商家误导等因素,网售婴幼儿辅食问题更为严重。
绿松鼠近期调查发现,不少国内品牌和卖家以普通面条冒充配方辅食。而进口婴幼儿辅食也在9个月内被抽检出18个批次不合格产品,这些不合格产品极易通过海淘、代购等网络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造成消费者维权困难。
目前国家针对婴幼儿辅食“配方”尚无明确标准,专家建议,家长在网购时切勿盲目购买,可在经过医学检查后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素。
国产
“配方”杂乱有效成分少
根据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的定义,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是以一种或多种谷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营养强化剂或其他辅料,经加工制成的适于6月龄以上婴儿和幼儿食用的辅助食品。
绿松鼠注意到,国标除对谷类辅食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及钙、铁、锌、钠成分有强制要求外,对于烟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均表述为“可选择”,在营养素的种类要求上较婴幼儿配方奶粉“宽松”许多,且无年龄分段要求。
尽管如此,不少网售婴幼儿米粉品牌均模仿婴幼儿配方奶粉推出了“1段、2段、3段”及“全段”产品,而不同品牌的“配方”可谓五花八门。
英吉利天猫旗舰店所售450g罐装小米粉在包装外形上酷似婴幼儿奶粉,分为1-3段及全段,营养成分多达27种。不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各段产品仅在钙、水苏糖、DHA等成分上有少量差异,其余营养物质含量几乎相同。
绿松鼠以消费者身份咨询英吉利官方客服,对方称该款面条没有指定食用人群。不过,该产品在英吉利天猫、京东、1号店旗舰店的搜索关键字却显示为“婴儿面条”、“宝宝营养面条”等,其产品内包装明确标明“适宜6-36月龄婴幼儿”。
英氏天猫官方旗舰店宣称“关注0-3岁宝宝健康”,其所售“健恩营养面条”、“健恩婴幼儿营养面条”搜索关键字显示为“婴儿面条”、“儿童辅食”等字样,但其页面提供的生产许可证编号经查也为“普通挂面、花色挂面”。对此,英氏官方客服解释称,除其旗下“美食加”面条是按照婴幼儿食品标准生产的,其他面条均属于花式挂面,“但婴幼儿也可以食用”。
拥有类似问题的还有郑州万家食品公司在淘宝网所售的“谷妈咪宝宝均衡营养”系列面条、天猫诺达母婴专营店所售的韩滋骨汤小面片等。
“婴幼儿辅食产业门槛不高,除了巨头企业外也有大量中小型企业进入,整个产业集中度过于分散。”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目前婴幼儿辅食作为奶粉补充品的边缘行业,在大企业的产品结构中只是补充型产品,而对小企业来说则是盈利重点,“目前行业在规范性各方面存在监管脱节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添加的DHA、钙、铁等营养元素上,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实际上是良莠不齐的。”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目前国内辅食的进口种类接近上万种,并且在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长,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必然存在问题,如营养元素含量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婴幼儿食品要慎之又慎,加强科学监管手段、建立跨国追溯体系以保障食品安全。”
中文标签缺失情况依旧存在
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在售的进口婴幼儿辅食产品中,未加贴中文标签的情况依旧存在。
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第97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但绿松鼠在部分电商平台以“婴幼儿辅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大部分标称“德国进口”、“美国原装直发”的辅食产品,在销售页面和产品实物图中,并未有详细中文标签。如某第三方商家所售卖的“进口喜宝米粉”,在商品实物图中标明是德国进口,但未加贴具体的原产地、代理商等联系方式。该店铺负责人解释称,由于其采用的是保税仓直发的跨境直邮模式,商品已经顺利通关并未收到需要加贴标签的通知。
一位从事跨境食品贸易的人士告诉绿松鼠,目前国家规定对于一般贸易进口的食品需要加贴中文标签,但对于跨境直邮、个人海淘形式入关的食品,海关、国检并未要求加贴中文标签,“现在对于进口配方奶粉的中文标签有严格规定,但对于辅食所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仍处于模糊状态。”
绿松鼠查询发现,目前国内对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入境的婴幼儿辅食等配方产品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唯一可供参考的案例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16)56号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中,对于跨境渠道进入的婴幼儿奶粉是否需要加贴中文标签的回复,“经一般贸易途径进口,且经过检验检疫机构监管的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均应在其产品包装上印制中文标签。通过邮寄、快件(如海淘、代购等跨境电商渠道)入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则不一定有中文标签。”
海南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张应武认为,目前跨境食品贸易缺乏的是进口环节和国内零售环节的联动,未来对跨境商品的市场监管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质检、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力度,对进口商品从国外到国内流通不同环节的监管责任要落实到各部门主体,做到跨境商品市场监管全程无断点。
Q&A
Q:婴幼儿辅食应注重均衡市售婴幼儿辅食是否有必要添加营养强化剂?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陈克:婴幼儿可从母乳、奶粉、果蔬、肉蛋、主食等天然食品中获取营养原味内内最初起源于淘宝网,不要摄入营养强化剂,对于婴幼儿辅食的挑选应少选或不选添加白砂糖和氯化钠的产品。
Q:米粉作为婴幼儿常见辅食应如何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婴幼儿食用米粉通常在6-12个月之间。由于大米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且许多家庭在孩子6个月以后不会及时补充肉类蛋白质,因此建议家长选购高蛋白米粉,且注重米粉中对铁元素的强化。此外,也可以增加一些B族维生素的摄入。
Q:自制辅食与市售辅食哪个更好?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张宇:可以买市售的,也可以自己做。宝宝6个月后对于钙和铁的摄入量增加,市售辅食添加营养强化剂可以补充。不过目前国家对婴幼儿辅食的“配方”没有标准,因此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做常规检查,如发现缺乏营养素再购买相关产品。家长自己做辅食的核心标准是营养均衡,果蔬、蛋白质等都要摄入,且食材要经常更换,注意搭配。
采写/郭铁 李栋
编辑/文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