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北京公益场首遭笑场后杨立新连发5条微博引发“经典剧的时代代沟”讨论
由顾威重排的第三版《雷雨》遭遇观众笑场,引发话剧界的讨论和反思。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第三版《雷雨》在问世十年后,为何遭遇笑场?
作为“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品剧目邀请展”的开幕大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看家戏《雷雨》来到上海,今晚将在话剧中心艺术剧院首演。因为前几天“《雷雨》北京学生场成爆笑场”的事件余热未消,这一演出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由于《雷雨》在上海的演出早早一票难求火爆异常,主办方特地在前晚安排了一次彩排场。
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以专业人士和媒体为主的内部场,观众也依然笑了。虽然没有达到“爆笑”和“哄笑”的程度,但演出中,大大小小的笑声却也有几十次之多。剧场里虽然不乏年轻的90后,但70后和80后占据更大多数,而他们,在演出后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都笑了。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雷雨》是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的笑场事件引发了各种关于经典作品时代代沟的争议之声,也有关于作品艺术本身的讨论。但是,此次上海场的演出,早报记者在和很多观众交流中,大家普遍表示,引起发笑的并不是《雷雨》作品本身和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更不是因为年轻人的观剧素养,最主要的还是演员的表演问题。一些观众表示:“看了这个《雷雨》,感觉真不能怪90后观众。”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编剧喻荣军也坐在彩排现场,他坦言,戏里确实有一些笑点,有些是作品本身就有的,有些是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但他觉得现场观众看戏的心态也有问题,大家都抱着看看到底好笑不好笑的预设坐在了剧场。“如果笑声不在创作者需要的点上,一定有问题。问题是双方的,现在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但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会让做戏的人思考‘与时俱进’的问题。只是看戏的时候希望观众不要再考虑会不会笑,否则搞坏看戏的心态,失去一次看好戏的机会。多年之后,再回头看这次讨论,会很有价值。”
第三版《雷雨》已经有了与时俱进
《雷雨》作为一部舞台剧,诞生已经60周年,在很多观众看来,北京人艺的《雷雨》无论是演出剧本还是场景方式,都严格遵循了北京人艺的传统,60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而经典传承,一直以来也都是北京人艺剧院自身所坚持的特点。
但其实,自1954年首演以来,《雷雨》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已经传承了三个版本。第三版导演顾威曾是第二版中的主演,他在上海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版虽然看似最大的变化是把繁漪扶正为第一主角,但背后的解释是“人性的挣扎与呼喊”。顾威说:“相比之前的两个版本,《雷雨》第三版其实已经与时俱进,设想二三十年、四五十年前,我们大概不敢这么解释。”
然而,对前晚观看彩排场的观众而言,《雷雨》的经典性和时代意义,包括它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传承,其实都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是比较专业的观众,平时也经常看戏,很多人甚至看过好几个不同的版本。这些观众大部分对北京人艺和《雷雨》心存敬畏之情,京剧名家关栋天就对这场演出赞不绝口,认为丝毫没有可笑之处。喻荣军也觉得戏很不错,一些笑点是《雷雨》演出本身会有的,但笑声不妨碍大部分观众觉得演出很精彩震撼。
不过,记者在演出后和很多观众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中大部分还是在演出中忍不住笑了。但他们同时也强调,笑并不是因为其他,更多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一些观众认为,导演的调度也存在问题。一位当年看过2004年陈薪伊导演的明星版《雷雨》的观众表示,当时那个《雷雨》也非常忠实于曹禺的剧本,但却不存在笑点,因为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恰如其分。在这个版本里,濮存昕主演的周萍、达式常演的周朴园、潘虹饰演的繁漪、田海蓉演的四凤、顾永菲演的侍萍、雷恪生演的鲁贵、佟瑞欣演的鲁大海、蔡国庆演的周冲,八个角色的演员都让人印象深刻,毫无可笑之处。
被问及是不是因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已经“过时”,大部分“笑场”观众都认为,并不是这样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有问题,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表演方式,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才更暴露出演员们在功力上的不足。
一位戏剧学院的观众表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和生活化的表演是不同的,他对演员的形体、台词,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舞台上的这一辈年轻演员,似乎在这些表演技术上都不足以抵达他们的前辈,‘继承’或者‘模仿’,都只是浅层次的。对于现实主义表演而言,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但几位年轻演员对于表演细节和节奏的控制,对于台词表达的准确,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整个表演都显得僵硬,人物也就不那么准确,因此很多观众笑了。”
早报记者在演出现场发现,整台演出笑点最多的还是周萍、周冲和四凤这三个角色,尤其是三个人同台的戏份时,观众的笑场几乎达到了嗨点。而杨立新的周朴园出场,以及他和“繁漪”、“侍萍”的对手戏,几乎没有任何笑声。
“一些台词好玩然后大家就笑了”
关栋天(50后,京剧名家、著名演员)
我没笑啊。之前北京公益场,那些年轻人的经历和《雷雨》中那个社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我也和杨立新交流,他说北京那场观众是从头笑到尾,不知道为什么。昨天彩排的笑不同,那是人物关系出来了,一些台词好玩然后大家就笑了。我觉得北京人艺的底子在那里。从一开幕,大户人家的舞美,到雷雨时压抑的气氛营造,还有角色流畅的动作,看似小动作的设计却都很有道理,非常“讲究”。我相信大多数人对那场彩排看法一致,我也不觉得哪里奇怪。不必去计较演员年龄这些细节,只要他们演到位了,就很有魅力。过于理性的观众是不适合走进剧场的。我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雷雨》,但这部剧给我很严谨、认真的印象,可以说没毛病,非常好,很难忘。
“观众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多做功课”
高博文(70后,评弹名家)
我全场一次都没有笑,虽然我感觉得到这个剧的笑点,可以理解观众笑的原因,但是我自己因为内心怀着对北京人艺的敬意和仰慕,真的是笑不出来。
我在看这个戏时心里会想到曹禺,想到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想到很多优秀的传统,回想当年经历的历史、人伦,能够充分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但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是浅层的戏剧矛盾,现在的年轻观众每天浸淫在各种影视剧中,见惯了一切多角恋、乱伦的剧情,一概都简单归结为“狗血”或者“雷人”,真的是太肤浅了。
以往大家对人艺的印象在于他们“拿腔拿调”的表演,昨天的演出中已经能感受到这些青年演员有意地把这种“拿腔拿调”减弱了,但还是加入了影视的,甚至是情景剧式的表演方式,这在舞台上就产生了喜剧的效果。
其中演员功力肯定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部剧需要观众深入地去理解剧中人物的处境,但是演员的表演功底完全不足以引领观众进入剧中情境。但是我注意到最后一幕剧情因为确实震撼人心,观众几乎就没有再笑场。说明进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的《雷雨》笑场事件,我觉得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文艺评论太过重视观众甚至太过迁就观众了,观众有些什么反应就觉得是不是剧出了什么问题。经典的东西就该保持经典的风貌,怎么能被观众牵着走。观众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多做功课和准备,了解剧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再到剧场观看,才是对经典的尊重。